<div id="nr1" style="font-size:18px">
这娘仨是秋收以后搬回来的,正好在东山大队分了粮食,过来杨柳大队也补贴了点,加上娘家兄弟帮衬着,倒是很快安家落户了。
他们是外来户,就被分在了第十二生产队,跟知青们一起。
郑嘉民原本就是个自来熟的,没多久就跟这母女俩热络了起来,然后入冬以后这母女俩开始跟郑嘉民“借”钱票,也不多,今天两毛,明天五毛,今天一张肥皂票,明天半斤红糖票的,说是借,郑嘉民其实也不好意思跟她们要回来。
再说,她们一家子一穷二白的,哪里有钱票还?
这也就罢了,这个徐薇姑娘家家的,还时不时地往郑嘉民跟前凑,王秋彤就听见过有几个知青在背后议论,他俩是不是在处对象,有几次王秋彤还亲眼看见两人头凑头地说话,脑袋都快碰到一起了。
王秋彤不是个能藏住话的,有一次就忍不住直接找郑嘉民说了,让他真想跟人处对象,就认认真真处,大大方方地确定关系,要不是想处对象,就平时注意点,免得被人误会,回头举报他们搞破鞋。
这可不是没可能的,别的不说,杨青青自从回了大队就神神鬼鬼的,偶尔盯着人看的眼神都阴鸷得吓人。
郑嘉民跟傅明泽关系不错,杨青青盯不了傅明泽,盯郑嘉民是最多的,真被她逮着什么把柄,王秋彤敢说杨青青肯定第一时间就给郑嘉民举报了。
还有就是,老话说救急不救穷,偶尔帮衬一下没关系,可别被人当冤大头。
王秋彤一片好心,哪知道郑嘉民听了她这话,顿时脸红脖子粗,一副气恼不已的模样,说王秋彤带着有色眼镜看人,他和徐薇明明是再纯洁不过的革命友谊,而且徐薇才多大年纪,人家一个不解世事的小姑娘,怎么能这么说人家。
至于帮衬的那些钱票,他只是看她们母女可怜,给了就给了,本来也没想着对方还,怎么能说她们把他当冤大头?
王秋彤被一通抢白,气得要命,丢下一句“好心当驴肝肺”,之后就再也没理睬过郑嘉民。
郑嘉民倒是第二天就跟她讲和,王秋彤觉得他是个不识好歹的,懒得搭理他。
这阵子王秋彤也看出来了,郑嘉民大约真是看徐薇可怜所以不跟她计较,而且,大约也真是觉得徐薇才十六岁,还是个小姑娘,所以跟人相处也不避讳。但是徐薇可不一定是这种想法,王秋彤老觉得这姑娘的眼神瞅着可不是什么都不懂的单纯小姑娘。
所以虽然心里决定管郑嘉民这傻瓜去死,但每每又总忍不住要说两句。
“这傻子被人忽悠得团团转,还成天可怜人家,真是笑死个人。”王秋彤低声说,“还想喊傅知青一起等人,以为傅知青跟他一样没脑子呢?”